to top

歸屬感思維

Belonging Mindset

我們如何改變孩子在過渡時期的心態?

How can we change kids’ mindsets during transition periods?

2018年9月09日 | 社交智能

歸屬感思維

我知道情況會變好。我知道我不會永遠孤身一人。

那如果我來自城鎮的西面?如果我是班級裡唯一的華裔孩子?如果我穿的牛仔褲不是Jordache、用的筆記本不是Trapper Keeper?

在我上伍德克雷斯特小學的第一天,當所有其他男孩女孩從座位上轉過頭來,查看我這個新生時,我報以微笑,心裡想著︰「我喜歡你。我喜歡自己。總有一天,你也會喜歡我的!」

到了週末,我邀請同學們放學後到家裡來玩。這表示我真的喜歡他們,他們隨後很快也邀請我到他們家。

這是一個自我實現良性循環的開端︰擁有自信心讓你主動結交朋友,從而獲得社交的接納(social acceptance),這又增強了我的自信心……

不過,事情本可以有另一個走向。

我本可以踏進學校,假設我無論做什麼,都不會真正融入其中。那將成為一個自我實現惡性循環的開始︰焦慮讓我變得孤僻寡言,導致被同儕排斥,因而令我產生更多的不安情緒……

在過渡期間,擔心找不到合宜的社交圈子實在自然不過,而有害之處是認為事情永遠不會好轉的推斷。不幸的是,事實上對於學生來說,當他們很少具生活經驗能證明「這地方適合像我這樣的孩子」時,他們對歸屬感的不確定性就會被加強。

我們可以怎樣幫助所有孩子快速進入正面、而非負面的循環呢?

在我上週提到的關於大學生堅持完成大學的研究中,Greg Walton、David Yeager及其他社會心理學家與我們跨學科團隊的教育家們,合作設計了一個45分鐘的線上社會歸屬感介入實驗。這個構思是為了中斷社會排斥的自我實現預言,特別是來自社會弱勢社群的學生。


圖表出自 Yeager et al. (2016)

這個介入實驗在高中最後一年的春天進行,當中所用的故事與調查數據,來自一群與他們相似但年長幾歲的孩子,他們已經過渡到大學。

他們經過精心準備的見證,生動地講述了當初感到被孤立與格格不入的艱辛,但也解釋隨著時日過去,幾乎每個新生——不論什麼背景——都會發現自己並非唯一擁有這種感受的人。

在介入結束時,為了讓學生內化所學,參與研究的高中生會寫信予其他學生,講述他們預期會在大學面臨的挑戰、這些挑戰有多普遍,以及他們可能會如何隨年日改變。

在那個及另外兩個實驗中,這種方法增加了弱勢社群學生的大學入學率,提高他們的成績,從而把他們與其他處於較優位置學生的成就差距縮窄約三分之一。

當孩子們發現自己身處一個新環境、面對一群陌生人時,他們起初可能會想︰「我也許永遠不會屬於這裡」,或者「終有一天,這裡會成為我的家」。

對社會歸屬感的研究是明確的︰你能改變孩子對歸屬感的心態,而這將會使一切變得不一樣。

帶著恒毅和感恩,
Angela
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


  • 認識正向教育更多

  • 對我個人生活有啟發

  • 對我教養孩子有幫助

  • 對我的教學工作有提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