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我邀請了 William Fleeson 為大家分享他的「一週小貼士」。這是「道德系列」兩篇中的第二篇。你可以在這裡閱讀第一篇。
研究有高尚道德操守的人,可能會打擊我們的自尊心。
這些人的生命,讓我感到羞愧。例如,美國記者 Dorothy Day 於 1933 年創立了天主教工人運動,旨在為大蕭條時期的窮人提供食物和住處。該團隊現在為全球近 200 個社區提供服務。為了抗議不公,她為了自己的原則甘願犠牲自由,並在十幾歲時第一次入獄,最後一次入獄已屆 75 歲。
有一陣子,我一直在怪責自己的不足。但在某個時候,我意識到我只能盡力而為。顯而易見,我的最佳表現依然不及一個可能會被正式封聖的女士。
但是,這種反應很容易就成為我們不努力嘗試的藉口。如果我們視自己為軟弱的人,我們可能待己以寬,容許自己在道德方面做出薄弱而非全心全意的努力。我們如何能接受個人的極限,但仍然受到我們的偶像所啟發?
與其逃避,我們可以在有需要時挺身而出。最近一項研究發現,當人們進行消極的自我對話時,對自己說「糟了,我搞砸了」的話,他們的表現很平庸。然而,如果他們立即就這種消極想法提出挑戰,比如「糟了,我搞砸了,但下次我知道我可以做得更好」的話,他們的表現就會提高。
因此,當將自己與道德非常高尚的人相比時,你可以這樣想︰「我的最好仍遠不如 Dorothy Day 的最好,但我還是可以力求更佳。」
不要因為你離成聖還很遠,就放棄實踐道德行為。
務要挑戰自己,在未能達到自己的原則時要加倍努力,並鼓勵你身邊的年輕人也這樣做。告訴他們 Dorothy Day 曾經說過的話︰「不要稱我為聖人——我不想那麼輕易地被忽視。」(譯注︰有研究指她認為封聖會讓人忽略她的人性及所面對的挑戰,並且以為只有聖人才能做她所做的事,而普通人卻不能。)Dorothy Day 這個故事的寓意很簡單︰如果我們嘗試,我們都可以做得更好。
帶著敬佩,
Will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