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 top

物以類聚

Birds of a Feather

有時我們需要一點點線索的幫助,去確信我們屬於同一個群體

Sometimes we need help—just a tiny clue—to assure us that we belong together.

2018年9月16日 | 社交智能

物以類聚

在迪士尼世界裡面,「演職人員(譯注︰即演員加職員的身份)」(他們喜歡這樣自稱)的名牌是奇妙的。

我記得在一次在家庭度假時看到這些名牌,瞬間就認為華特.迪士尼(Walt Disney)真是一個心理學的天才。

為什麼呢?

首先,我的家人們在碰見每位演職人員時,都會馬上直呼其名。這種微妙的信號,成為華特讓數以百萬計的迪士尼世界遊客(包括我們)感到賓至如歸的一種方式。

更佳的是,在他們的名字下方,均以粗體、大寫字母印上每個人的家鄉或大學。這個細節的效果是,把一個完全的陌生人改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,有各自的童年與人生故事。更重要的是,它可以毫不費勁地建立彼此間的連繫︰「底特律!我的阿姨以前住在附近,你知道一個名叫Pinckney的小鎮嗎?」

換句話說,迪士尼演職人員的名牌實際上是一種社會歸屬感的介入(social belonging intervention)。因為組成社會歸屬感的很大部分,是感覺自己與身邊的人有共通點。

例如,在一個實驗室實驗中,本科生閱讀一篇有關主修數學是怎麼樣的文章,然後嘗試解開一系列具挑戰性的數學問題。文章裡包含了作者的名字與出生日期,而當文章作者的出生日期被操控更改成跟本科生的一樣時,他們反映自己與數學領域的社會連繫更緊密,並因而能在數學難題上堅持更長的時間。

圖表改編自 Walton et al. (2012)

在最近的一項實地研究中,九年級生(譯注︰相當於本地中三學生)及其老師在學年初填寫了一份多項選擇題的互相了解問卷,問題包括「假如你可以參加一項體育賽事,你會選擇以下哪一項?」

對於每一組師生,研究人員識別出五條他們選擇了相同答案的問題,再向師生展示他們的共通點。

當學生得到這些回饋時,他們會覺得與老師更相似;而當老師收到這些回饋時,他們的學生繼續獲得更優秀的課程成績。

我深信在最重要方面,我們都是傾向志趣相投、物以類聚的。不過,有時我們需要協助,哪怕只是一點線索,去確定我們屬於同一個群體。

帶著恒毅和感恩,
Angela
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


  • 認識正向教育更多

  • 對我個人生活有啟發

  • 對我教養孩子有幫助

  • 對我的教學工作有提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