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邀請了 Adam Grant 分享他的「一週小貼士」。本篇改編自他的新書《Think Again: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’t Know》。
你長大後想做什麼?這是我小時候最不喜歡的問題。我之所以害怕與大人交談,正是因為他們經常問這條問題,而且不論我怎樣回答,他們都不曾喜歡我的答案。我說自己想成為超級英雄時,他們笑了。我下一個目標是晉身NBA,但即使我在車道上花了無數小時練習投籃,我還是連續三年在初中的籃球選拔賽中被淘汰掉。我的目標顯然太高了。
到了高中,我迷上了跳板跳水,並決定成為一名跳水教練。大人們對這個計劃嗤之以鼻︰他們說我的目標過低。我在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決定主修心理學,但這個決定並沒有為我打開任何一道門,反倒令我關上了好幾道——我知道自己並不想成為一名治療師(不夠耐性)或精神科醫生(讀醫學院又太容易受驚)。我還是沒有方向,心裡羨慕著那些有明確職業規劃的人。
我們對於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以及希望如何過自己的生活都有一套想法。它們不止限於職業——從年幼起,我們便開始構想自己將來會住在哪兒、就讀哪一所學校、跟什麼樣的人結婚、有多少個孩子。這些想像可以激勵我們訂立更勇敢的目標,並 引領我們將它們實現。這一連串計劃暗藏的危機,在於它讓我們的視野變得狹隘,從而看不到其他可能性。我們並不知道時間與環境如何改變我們想要什麼,甚或乎想成為怎樣的人。把我們人生導航的定位鎖定在單一目標上,很可能給予我們正確的方向,卻把我們引領到錯誤的目的地。
不要問孩子長大後想做什麼。這可能導致心理學家所說的「早閉型的自我認同」(identity foreclosure)——在沒有足夠審慎的思考與核實前,過早建立起自我的意識,並對其他可能的自我面向不作考慮。在職業選擇上,「早閉型的自我認同」通常始於大人向孩子提問︰「你長大後想做什麼?」思考這個問題會培養出一套對工作與自我的固定思維。米歇爾.奧巴馬(Michelle Obama)寫道︰「我認為,這是成年人問小孩最無用的問題之一。」「你長大後想做什麼?仿佛成長的過程是有限的;仿佛你在某時刻變成了某種身份之後,就沒有後續了。」
務要問孩子︰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你喜歡做哪些不同的事?與其縮窄他們的選擇範圍,不如幫助他們拓寬可能性。他們不必只有唯一的選項——他們可以做的有很多。
帶著坦誠與感恩,
Adam
本文摘自 Adam Grant 的《Think Again》,由企鵝出版集團(Penguin Publishing Group)、企鵝蘭登書屋有限責任公司 旗下Viking出版。
版權所有 ©2021 Adam Grant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