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由 Barbara Schneider 撰寫,為米哈里.契克森米哈伊( Mihaly Csikszentmihalyi)傳奇系列的第二部分,你可以按此閱讀第一篇。我們將放寒假,你將不會在下兩個週日接收到「一週小貼士」。祝大家佳節愉快,我們一月再見!
當我在中四(譯注︰即高中一年級)的時候,生物學是我最不喜歡的科目。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熟記一堆毫無意義的字詞——「變數」、「因果關係」、「細菌」諸如此類。這有什麼好玩的?
我清晰記得自己的感受出現改變的那一刻。當時老師以一個問題作為課堂的開始︰「大約200年前,在醫院因分娩而去世的婦女,比起在家分娩的還要多。你們認為背後有什麼原因?」
我問自己︰「這可是在醫院啊,怎麼可能?」當我聚精會神地觀看一齣關於伊格納茲.塞麥爾維斯醫生(Dr. Ignaz Semmelweis,譯注︰一位19世紀的匈牙利醫生,因呼籲洗手而遭同袍猛烈抨擊)的電影,講述他發現一種普通的化學物質如何能消除致命的傳染性疾病時,我那枯燥乏味的感覺全然消退了。
時至今日,當我幫孫子用肥皂和水洗擦雙手時,腦海依然充斥著當時因想知道原因而被激勵的記憶。我們可以怎樣讓孩子經歷到契克森米哈伊所提出的「心流」(又譯作「暢態」)呢?即全心全意投入到一項事情當中,而不知時間流逝。
對所有學生來説,當被問及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沒有個人意義,學習便會變得困難。譬如生物學對我來說開始變得越來越有趣,乃因課堂上討論的與母親有關。
但單純有興趣並不足夠,學生亦需要接受挑戰,並具備應對挑戰的技能。若欠缺任何一項,他們都可能會變得焦慮不安、感到壓力。又或者如果太遊刃有餘,可輕鬆解決問題,他們便會感到無聊。
我的研究發現,當學生在科學課上感到投入——對課堂很感興趣、覺得富挑戰性而又掌握相關技巧,他們更有可能認為,科學對他們以及自身的未來是重要的。假如家長和老師希望孩子們能持續參與可以增強探索與創意、具挑戰性的項目,就需要設計有意義的問題。孩子可以不知道問題的答案,但得擁有尋找答案的能力。
不要認為孩子在完成某份家課的過程中掙扎,就代表他懶惰。
務要鼓勵年輕人去探究,哪些對他們來說是重要及有意義的問題。在塞麥爾維斯醫生的發現後,人們花了多年時間去釐清,到底洗手有什麼獨特之處,能拯救無數母親和嬰孩的生命,並且要再過更多年,醫生們才採納洗手這個做法。如果年輕的科學家決定去處理有趣的難題,得到解決的其實有無限可能。
帶著感恩,
Barbara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