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 top

成長文化

Cultures of Growth

創造環境讓掙扎成為學習的一部分

Creating an environment where struggle is a part of learning

2022年10月09日 | 成長型思維

成長文化

瑪麗.墨菲 (Mary Murphy)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 Herman B. Wel ls冠名心理學及腦科學教授,並且是該校 Equity Accelerator 的創辦人。她與我們分享如何幫助年輕人培養成長型思維。以下是當中的一些重點︰

許多人都聽過成長型思維。究竟它是什麼,以及為何重要?

成長型思維相信,不論智力及其他能力都是可以塑造的,我們可以透過努力、尋求幫助,以及嘗試新的策略去改善它們。這與固定型思維有顯著差別,它認為你要麼擁有這些能力,要麼是一個精於數學或藝術的人——或者以上皆否。

在日常生活中,你在哪裡體現到固定型及成長型思維?你從中學懂什麼?

當我開始讀研究院時,我注意到教授們的行事作風大不相同。在一次研討會上,他們專注去駁倒學生的演講和想法。誰是房間內最聰明的?他們怎樣能找到致命的弱點,以及誰最先找到?

這班學生深受這些固定思維想法的打擊,我稱之為「天才文化」。他們無法記住自己演講的核心內容或是回答提問。他們基本上是窒息至說不出話來。

然後,還有其他的研討會,當中的教授們對學生依然很嚴厲,但這更多是來自一種文化︰我們會幫助你去學習如何令這演講做得更好。我們會去找出當中的弱點及錯誤,以致我們可以改善它。

學生在這種「成長文化」中的反應大相徑庭,他們在演講完結後受到激勵去繼續向前及去優化演講。

這是否導致你研究思維模式及文化環境的原因?

是的。而且我是一個拉丁裔女性,作為具有雙重文化身份的人,我感受到不同環境能喚起我們身份中的不同部分。相對其他人,我們在某些環境更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性別、種族或民族的身份,因為它們似乎更重要。

我們在那裡可能是唯一一個族類,所以我們感到較為突出。但在其他情境中我們較少會這樣覺得,例如在家中與家人一起,在那裡大家都屬於同一個群體。環境影響我們的思想、情緒、動機、表現,以及我們與他人互動的方式。

就成長型思維,父母與教師最需要知道的是什麼?

就算我們對孩子的錯誤及表現作出微細的反應,這些方式都足以傳達語言以外的其他信息。

Kyla Haimovitz與Carol Dweck進行了一項非常出色的研究,她們邀請父母帶同孩子去到研究實驗室,匯報了他們個人的思維模式信念,然後請孩子嘗試解決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。父母不是在幫助孩子處理難題及更換策略——「嘗試新的方法。」「你有沒有想過這樣?」就是在孩子每次犯錯時露出不悅的表情。他們擺出一副「厭惡」的臉,就像說「不,不是這樣。再試一次。」

能夠預測孩子的反應,就是這些較細微的行為,以及父母在孩子掙扎時如何與他們互動——當孩子掙扎時父母展現的不悅與焦慮——而不是父母自身所相信的。

那麼,如何減低這些不悅表情帶來的影響?我們可以做些什麼?

展示他人做得卓越的例子,而他們的成功均得來不易——他們犯過的種種錯誤、那些支持過他們的老師、導師與家人。這些故事傳達一個信念,就是掙扎及錯誤都只是正常不過的學習機會。

此外,我喜愛「我最喜歡的錯誤」這個練習。在晚飯時,如其問「你今天做了些什麼?」,不如問「你今天最喜歡的錯誤是什麼?」在課室內,老師可以在發還功課時,將他們最喜歡的錯誤寫在黑板上︰「這是我見到最喜歡的錯誤。」這會改變話題的方向,讓犯錯不再是羞恥的。你去慶祝錯誤,從中學習,並且討論下次如何解決這些問題。

有哪些關於成長型心態的迷思我們需要注意?

其中一個不實的說法,心理學家稱之為錯誤的成長型思維,它將成長型思維誤解為純粹的努力——如果你夠努力的話,你一定會有進步。但如果你重覆做同一件事情上百萬次而沒有進步,你會想,它可能不適合我。

真正的成長型思維認識到,你有很多方法可以助你改進及發展。你可以尋求幫助。你可以嘗試不同的策略。你可以休息一下,然後再去嘗試。

另一個不實的說法較容易用圖像去幫忙解釋。如果在你Google圖片中搜查「成長型思維」,你會見到很多顯示兩個腦袋的例子。一個通常是紅色的——是固定型思維,充滿了所有關於固定型思維的缺點。而另一個是綠色的,盛滿與成長型思維有關的優點。

這是有問題的,因為它提出了你只能擁有其中一個或另一個腦袋,但事實上,思維是在一個共同存在的連續體(continuum)之上。我們內在均有固定型及成長型的思維,並且在不同情況下將其中一個顯露出來。

我們有些會因負面回饋而被觸發——譬如,當你的孩子帶著D的測驗成績回家時,你知他們進入了固定型思維。他們就好像是︰「我做不到。」我們有些可能會因為他人的成功而誘發出固定型思維,我們可能感到︰「噢,我可能永遠做不到她正在做的事情。」

當我們營造「成長文化」時,我們在製造一些常規,去慶祝他人的成功及從他們身上學習,致使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取得成功。

我們對智力和能力有很多固定的看法,好像誰擁有或誰缺乏,但較少關注誰可以改進及發展。
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


  • 認識正向教育更多

  • 對我個人生活有啟發

  • 對我教養孩子有幫助

  • 對我的教學工作有提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