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 top

從抗拒到願意

Getting to Yes

如何促進心理健康治療

How to spur treatment for mental health

2022年9月25日 | 社交智能

從抗拒到願意

今天我邀請了Ken Ducksworth為大家分享他的「一週小貼士」。

「你看起來很沮喪,需要人幫助。」

「才沒有這回事。」

當我們要求青少年敞開心扉,談論有關心理健康時,無數次的對話就這樣開始然後結束。我見過很多疼愛孩子的父母都陷入了這種模式——敦促孩子採取行動,卻反過來遇到了抵抗。有時這種直接的策略會奏效,但通常卻無效。

哪些方法可以更有效?那就是動機式訪談法(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)

動機式訪談法是一種對談的方式,對象是那些需要支援卻不想被告知該怎樣做的人——即我們大多數人。這個方法對青少年尤其有效,因他們正處於一個人生階段,很自然地渴望建立一個有別於父母的身份。

動機式訪談法是怎樣運作呢?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,都存在著一個「委員會」——不同的內在聲音可以持不同意見。當父母問孩子是否需要協助時,其中一把聲音可能會變得熱衷(是的,請幫幫我),但另一把更大的聲音卻想要保持現狀(不要,你走開!)。

研究顯示,假如你仔細聆聽,你可以聽得到矛盾的心理,然後你可以溫柔地支持孩子自己想改變的意向。透過讓人深思的問題,你可以幫助孩子自行做出正確的決定。例如,你可能會問︰「假如你決定尋求協助,根據你對自己的了解,你會想找一個怎樣的治療師?」

要帶著好奇心去發問,不加批判地聆聽。假如孩子的話聽起來相互矛盾,謹記兩邊都予以回應。先從不願意的一方開始,其中加入「」字,然後指出他們先前表達希望改變的意願。例如,如果孩子反映出現睡眠中斷的問題,你可以說︰「一部分的你希望可以自行處理問題,毋須別人的幫助;另一部分的你則希望能有醫生為你提供一些好主意。」

運用動機式訪談法需要很大的耐性,但它通常在你摯愛的人身上產生更佳的效果,他們還未如你了解到需要支援的必要性。

不要告訴年輕人他們有毛病之後,然後期望得到熱切的回應。

務要細心傾聽年輕人不易察覺、但有意改變的提示,再用動機式訪談法去鼓勵、吸引及支持他們作出改變。

帶著感恩,
Ken

關於作者

Ken Duckworth為美國精神疾病聯盟(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, NAMI)首席醫療官,著有《You Are Not Alone: The NAMI Guide to Navigating Mental Health—With Advice From Experts and Wisdom From Real People and Families》一書。
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


  • 認識正向教育更多

  • 對我個人生活有啟發

  • 對我教養孩子有幫助

  • 對我的教學工作有提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