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系列是有關阿爾伯特.班杜拉(Albert Bandura)的傳奇,這是三部份中的第一部份。
當班杜拉於7月離世時,享年95歲,他是歷史上最傑出的心理學家之一(譯注)。
在他去世的前一年,我與班杜拉開展了一連串的通信——透過電話、電郵,以及一次透過美國郵件。
在班杜拉畢生事業裡主要研究,並以自身作為實例——正是所有年輕人實現夢想和潛力必需要有的:個人能動性(personal agency)。
什麼是能動性?就是堅定相信你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。
那麼能動性的相反又是什麼?就是相信你無能為力、無法實現你的夢想。猶如看見你的人生位於乘客座上,通往一條你不喜歡亦不曾選擇的道路上。
為何班杜拉對能動性這麼感興趣?班杜拉告訴我在他事業初期,他是一個治療恐懼症患者的臨床心理學家。他留意到恐懼是會自我延續的,並不會無故消失。例如,一個畏高的病人會盡量避開摩天大廈、飛機,甚至樓梯間——因此永遠不會學懂去克服他們的恐懼。
「問題並不是恐懼本身,而是對恐懼的反芻思考(譯注︰指反覆回憶過去的負面經歷)。」班杜拉告訴我。「就是相信你無法改變你的情緒及想法。這才是真正的問題。」
在一項已成為他有關人類行為理論基礎的實驗當中,班杜拉展示了人們對蛇的恐懼,是可以透過引導式精熟治療(guided-mastery treatment)而被「醫治」的。這種方法結合了兩種主要治療方式。第一,治療師模擬在面對挑戰時期望出現的行為(例如,冷靜地看著一幅蛇的相片)。第二,治療師逐漸增加挑戰的難度,最終以抱住一條活蛇為結束。這個過程由起首到終結都以協作方式進行,直至病人學懂自己一個去處理挑戰。
「你知我為什麼知道這發現非常重要嗎?」班杜拉問我。
我不知道。
「因為數月復數月後,該研究中部份的人會前來史丹福的辦公室探訪我,」他說。「他們不但擺脫了對蛇的恐懼,他們在人生其他領域都有抗逆力及效能感。他們擁有一種他們以前從未有過的能動性。」
對家長及教師而言,在這經典心裡學研究當中有深刻寶貴的一課。而這就是︰年輕人既需要挑戰亦需要支持去建立自信心。我們既不能幫他們解決所有問題,亦不能期望他們在沒有支架的支撐下成長。
不要告訴任何人他們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未來。這並不是真實的。但是我們每一個人,不論處境與際遇如何,我們仍然擁有一些 控制權,尤其是對於我們的思想與行為。
務要提供輔助輪。這樣似乎自相矛盾,但你身邊的年輕人需要你的協助去發展個人的能動性。他們需要你推他們一把,去嘗試那些讓他們有點害怕的事情。當他們仍在尋找平衡時,他們需要你的援手。但一旦他們準備好,他們便需要你放手,以致他們可以自己踩上腳踏向前行。
帶著恒毅與感恩,
Angela
譯注︰阿爾伯特.班杜拉(Albert Bandura)於1925年出生於加拿大,自1953年加入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,在20世紀百大傑出心理學家當中排名第四(Haggblomm et al., 2002)。班杜拉於2021年離世,享年95歲。班杜拉最膾炙人口的著作包括︰《思考與行為的社會基礎(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: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)》、《自我效能(Self-efficacy: The exercise of control)》等。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