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用宜家效應
Harnessing the IKEA Effect
如何讓勞動化成愛
How to make hard work a labor of love
2020年10月25日 | 自我控制
當我用螺絲把支腳固定在最近新買的宜家家居高腳椅上時,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:我愛上了它。
當我丈夫回家時,我迫不及待地向他展示我的手作。 「是不是很華麗?你不就是喜歡直條紋嗎?
他盯著凳子看了一毫秒。 「好吧!還行!」
「不,不是還行」,我糾正道。 「它很美麗。」
心理學家為我剛剛經歷的現象起了個名字。恰如其分,這被稱為宜家效應,指人們因為參與組成物品的過程而更重視它。例如,在一項實驗室實驗中,與可以購買相同預先組裝儲物盒的參與者相比,被隨機分配來組合宜家儲物箱的參與者隨後願意支付 63% 的溢價,將其帶回家。
我的猜測是,如果互換位置,我丈夫把塑料地板護板塞進支腳,並將其安裝在白色塑料座椅,他會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為了凳子咿咿呀呀般呢喃,而我也會不屑一顧。
宜家效應之所以如此引人入勝,因為在很多方面,人類都本能地避免不必要的力氣。我們,所有人天生就懶惰。如果我們可以一鍵購買東西,那比按兩次鍵盤要好。如果我們能找到離商店入口更近六英尺的停車位,我們就會在那裡泊車。在這方面,與為了求存節省能量的動物相比,我們沒有什麼不同。
可是,宜家效應揭示了努力是重要的優勢。畢竟,理想的生活會否一帆風順?我們過得最好的日子是我們「無所事事」的那天嗎?
這個學期,我決定以宜家效應教學。每節課的開始和結束時,兩隊學生需要出來分享。課堂開始時,有一隊準備四分鐘的互動活動,主題與當天的講座相吻合。下課前,有另一隊訪問一位演講嘉賓,將他介紹給全班同學,首先提出問題,並主持全班的問答環節。
這需要大量準備工作。團隊會提前幾次會面——構思、研究、制定互動計劃,然後排練。
結果如何?一名學生評論道:「尤其是在網課環境中,我認為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加融入課堂並相互聯繫。另一位學生說:「當我必須運用創造力去教授或使用教材時,這可以幫助我更好地吸收資訊,」並補充說,「將麥克風傳給更多學生自然會增加班上每個人的安全感,可能鼓勵更多通常不會發言的學生分享。」
嘗試與生活中的年輕人分擔責任。不要問你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,而要問他們能為家人、同學和社區做些什麼。人類普遍都是懶惰的,但同樣有勞動力,並熱愛努力得來的成果。
帶著恒毅和感恩,
Angela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