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後孔明
Hindsight Bias
一切在事後似乎都顯而易見
Anything seems obvious, after the fact
2024年1月21日 | 判斷力
今天,我們邀請了David G. Myers為大家分享他的「一週小貼士」。 在股市下跌之後,我們說這是由於市場的必要調整。在一場緊張刺激的比賽落幕後,我們指責輸掉比賽的教練在終局做了個錯誤決定。於選舉結束後,結果就仿佛可以預期。
這就是「後見之明偏誤」(hindsight bias;或譯作「後視偏差」),一種自以為一直都知道的感覺。
無論我們觀察到些什麼,似乎總有一句諺語可以用來作事後的「解釋」。是「物以類聚」還是「相異相吸」?是「一日不見,如隔三秋」還是「眼不見為淨」?我們是「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」,還是「活到老、學到老」?
有關後見之明偏誤的教訓,並非指常識的判斷通常會出錯。相反,常識更能描繪經已發生的事情,而不是用來預測將會發生什麼。
後視偏差還會讓歷史看起來,就像是一連串不可避免的事件。因為結果一旦被揭曉,仿佛就變得可以預期,所以我們傾向在事後將那些看似「明顯」的錯誤判斷歸咎於決策者,而非讚揚他們作出看來同樣「明顯」的良好判決。事實上,未來是很難預測得到的。沒有人的日記上寫著︰「今天,百年戰爭開始了。」
重要的是要認清後視偏差,並且不要因為看似「愚蠢的錯誤」而責怪自己。在與孩子發生憤怒的對話之後,你可能會想象剛才應說的話。相反,利用這種直覺作為改善與孩子下一輪對話的推動力。當青少年屈服於同儕的影響時,你可能會想,「我該意識到那些朋友是不可信任的。」但與其自責,不如幫助他們思考一下,當他再次感到同輩壓力時如何能做出不一樣的決定。
不要對出於善意的行為作過分嚴苛的評斷。
務要記住任何事情一旦發生,似乎都變得顯而易見。並且幫助你身邊的年輕人意識到,現在對他們來說很顯明的事情,在他們作決策時並不是如此清晰的。正如丹麥哲學家Søren Kierkegaard所認識到的那樣,「人生是向前活著,但往後看方能理解」。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