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 top

達到標準

Making the Grade

成就不需求勝

Achievement does not require winning

2020年5月10日 | 目的

達到標準

跟許多學校一樣,我任教的大學已將所有課程設定為可選擇「及格/不及格」(譯注︰即該科的成績只有「及格」或「不及格」,不會註明等級)。幾個月前,在COVID-19疫情將學生送回家度過餘下的學期前,我在設計一個新的本科課程。一反慣例,我要求把這個課程的評分準則強制定為只有「及格/不及格」。

這是為什麼呢?

我熱愛教書,但討厭評分。我知道衡量每個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水平是有其作用的,但我依然討厭這個過程。

其中一個原因是,成績是被分派到不同的個體,而非小組——這無意中暗示了,成就是一項個人的競技項目。

試想想,如果你在畢業班的表現比所有人優勝,你就會被選為致告別辭的畢業生代表。要以「一級榮譽」成績畢業,你便要勝過考獲「二級甲等榮譽」的同儕,而他們又依次戰勝了「二級乙等榮譽」的同學,更不用說那些只是走到台上接受文憑,畢業袍上沒有任何垂布裝飾的人了。

心理學家亞伯拉罕.馬斯洛(Abraham Maslow)曾觀察到,「自我實現(self-actualizing)的人無一例外地基於自身以外的原因,參與了自己以外的事情。」

換句話說,人生是一項團隊運動。

馬斯洛也不喜歡為他的學生排名次。事實上,在馬斯洛著名的「人類需求層次理論」(見譯注)的最頂層——幸福生活的基石——被廣泛認為是自我實現,但「自我超越」(self-transcendence)一詞更恰當地表現了其內涵。

以下摘錄自Scott Barry Kaufman出色的新作《巔峰心態(Transcend)》

那年是 1954 年,在布蘭戴斯大學上課的最後一天。馬斯洛正在發表一場引人入勝的演講,他的學生們完全被驚呆了。馬斯洛以輕聲細語但熱切的態度,鼓勵學生去明白他們生命的整體性,當中包括各人獨特的才能和巨大的潛力。他談及責任,若要在人生中得以盡展所能,最終責任還是在自己身上。學生們備受感動,許多人表達「在教室裡幾乎能感受到靈感

一名年輕女子舉起了手。馬斯洛若有所思地看著她,請她發問。「關於期末考試,你可以告訴我們一些出題的大概範圍嗎?」

馬斯洛感到失望氣餒,甚至有點兒憤怒。不過,我們真的可以責怪學生過分在意成績嗎?畢竟他們在建設教育制度的過程中並沒有發言權,只是在回應這制度所提供的誘因罷了。

我花了很多年去研究,學生成績表上的等級揭示了什麼,並不認為應該全面取消這些等級。根據我的經驗,有些學生在缺乏成績作為推動力時,會付出較少的努力。

與此同時,我們應該注意成績表的局限性。成績的等級,至少按照常規以表列的形式顯示的話,並不會有激勵學生超越自我這一目的。成績表亦很少提及一個人有多善良、誠實或富創意。

不要單單用成績平均積點(GPA)去評斷學生。假如我們關心學生的全人發展,當我們把學生作為一個人去尊重與欣賞時,需要摒棄任何單一的指標。

務要擁有批判性思維,去思考任何評估形式的利與弊。如果我們跟馬斯洛一樣,相信為他人的福祉努力工作是人類的基本動機,我們就可以鼓勵和支持年輕人致力於這些努力當中。

帶著恒毅和感恩, 
Angela 

譯注︰亞伯拉罕.馬斯洛(Abraham Maslow)的「人類需求層次理論(hierarchy of needs)」共包括五個層次,從最底至最高分別是︰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會需求、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。
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


  • 認識正向教育更多

  • 對我個人生活有啟發

  • 對我教養孩子有幫助

  • 對我的教學工作有提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