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 top

不妄下判語

Reserve Judgment

如何更接近正確答案

How to get closer to the right answer

2021年5月16日 | 判斷力

不妄下判語

我的父親教導我如何思考。

不是思考什麼——而是如何思考。

就讀中一的那年,我和爸爸建立了一個習慣,就是在週六早上悄悄離家,讓媽媽多睡一會,然後步行十個街口到附近的餐館。我們會在卡座中安坐,點我們平時會點的菜(兩隻荷包蛋,加上炸薯塊和煙肉)。

吃早餐所花的時間總是比來回的路程要短。一方面,爸爸步履蹒跚,彷彿思考佔用了他太多的注意力,只剩餘一點注意力去引導他雙腳繼續前行。另一方面,每當爸爸特別認真地思考我們正在討論的內容時,他就會完全停下腳步。到達餐館可能要花很長時間。

通常,我們會談論任何爸爸會想起的話題——熱力學、經濟、他的工作。這些對話的開始和終結,不像早餐那樣,一開始既沒有計劃,又非預料之中。

隨著年齡漸長,我們之間的對話更多地從我所關注的事情出發——生命有何意義、科學與藝術之間有何分別,以及是什麼令一個人有魅力。

有一次,我問父親是否相信來世。他停下來,看著我,驚呼道︰「好問題!」然後他擦擦鼻樑,將想法說出來並討論正反雙方的觀點,最後得出結論……嗯,我不記得他得出了什麼結論,但不管是什麼,他都不會說這個說法是具決定性、確定或真確的。

爸爸肯定會承認他的判斷並不是事實,而是他目前能想出最好的答案。他會很高興我與他持相反的立場,他會真誠地嘗試了解我的觀點。

你有教導你身邊年輕人如何思考嗎?當你面對一個需要判斷力的問題時,以下有幾項是真確的?

  • 我盡量試著不妄下結論。
  • 我察覺到這關乎判斷力︰我會問自己,我信任的人會如何思考這個問題。
  • 我分別諮詢幾個人,請他們作出判斷,然後我會考慮他們的理由。
  • 我試圖將我的希望和恐懼,與支持該判斷的事實和信念區分開來。

不要誤信「孩子要乖乖聽話,少作聲」,或者一句「因為我說了算」就足以解釋你自己的判斷。

務要與年輕人進行真實的討論,用例子教導他們如何思考。你亦可閱讀新近由 Danny Kahneman 和 Olivier Sibony 合著的,「判斷力手冊」,從這個品格強項中學習如何「以身作則、多加頌揚、致力實踐」。與所有手冊一樣,我們將陸續推出「小貼士」,而所有篇章都基於科學研究。

帶著恒毅和感恩,
Angela
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


  • 認識正向教育更多

  • 對我個人生活有啟發

  • 對我教養孩子有幫助

  • 對我的教學工作有提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