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 top

社交盲點

Social Blind Spots

為什麼我們需要回饋去發展社交智能

Why we need feedback to develop social intelligence

2019年3月30日 | 社交智能

社交盲點

日前,我帶女兒Lucy到商場打耳洞。技師友好又熱情,愉快地一次又一次在Lucy的耳垂上重新畫上紫色的圓點,直到所有人都滿意,確定它們完美地置於耳垂的中央。

就在此時,商場的一名保安從我們身旁走過。他與技師開了一個輕佻的玩笑——在其他情況下,我可能會覺得這種交流很可愛;但在這種情況下,啟動了我作為母親的保護本能。

「不好意思,我的女兒正在打耳洞,而這個洞將跟她一輩子。能否請你先停一下?」

技師微笑著向我們保證,即使與朋友交談,她的專注也不會出現任問題。然後,她很冷靜地完成了穿孔。

那天吃晚飯時,我開始向家人描述這件事,相信他們會與我一樣感到憤概。

Lucy打斷道︰「天啊,媽媽,你沒禮貌了。我差點要死了。」

在我看來,我一直表現合理、甚至無私地照顧我女兒的利益。而在她眼中,我卻成為了諷刺漫畫中不顧他人感受、咄咄逼人的顧客。

到底誰是對的?

在很多方面,人們都善於了解自己當下的狀態。例如,大多數人會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外向的還是內向的、可靠的還是懶惰的。

可是研究顯示,我們對自己的社交失誤很容易視而不見。在最近的一項調查中,人格科學家要求志願者佩戴錄音機一週,並在收到提示時回答有關其當刻人格狀態的問題。六名獨立編碼員聽了這些錄音檔案,並對參加者當下是個怎樣的人進行評估,再把這些判斷與參加者的自我評價作比較。

自我評價與觀察者的判斷之間,在親和性(agreeableness)這範疇的一致性尤其低。換句話說,我們很容易表現得像個混蛋卻不自知。

不要假設你的行為跟你想像的一樣優雅得體。一個人是否具備社交智能,得問問旁觀者。

務要傾聽回饋。身邊的人不論年紀大小,或許比你自己更能辨別出你的社交失誤。

帶著恒毅和感恩,
Angela
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


  • 認識正向教育更多

  • 對我個人生活有啟發

  • 對我教養孩子有幫助

  • 對我的教學工作有提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