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 top

為學習安排空間

Space to Learn

編排學習時間的最佳方法

The best way to schedule studying

2022年2月27日 | 好奇心

為學習安排空間

今天我邀請了 Robert A. Bjork 為大家分享他的「一週小貼士」。這是「學習四部曲」的第三篇,你可以點擊這裡閱讀第一篇第二篇

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,我經常在考試前一天花上整天去溫習,有時甚至會讀到通宵達旦。

考試前死記硬背、臨急抱佛腳作為莘莘學子間歷史悠久的傳統,當然比完全不溫習好。可是,如果要記住學習的內容留待日後之用,例如接續課程的話,死記硬背就是個很糟糕的主意。為什麼?因為隨之而來的,是迅速的忘記。

到底怎樣做才能達致長久學習呢?把學習的節數按時間分開。

研究顯示,分階段複習較一次過溫習所有內容,帶來更佳的學習效果。換句話說,在週五測驗前的週四晚上抱個三小時的佛腳,相比起在週一、週三、週四每晚溫習一小時,後者更能讓你在將來(譬如準備期末考試時)把內容記得更牢固。

同樣地,分散學習(spacing)在我們面對不同學習主題時亦能幫上忙。在一項實驗中,研究人員讓學生學習了幾個代數概念,如繪製方程式的圖表、找出圓形的半徑等。部分人每次只練習一個概念的題目,像是連續完成五道圖表題後,再轉到另一種題型。其他人則做了一系列混合的題目,從不重覆完成同一題型兩次。在數週後的測試中,練習過多種題目的學生比每次只集中完成一種的同儕表現更優秀。

就如死記硬背一般,連續做相同題目產生的流暢、熟練感,其實會帶來熟悉課題的錯覺。在每次複習之間預留一些時間,能夠更真實地反映我們掌握知識的程度。實際上,忘記(然後重新學習)是學習的朋友,而非敵人。

不要讓年輕人相信,考試前臨急抱佛脚的觀念是有效的。

務要鼓勵學生把温習時間分隔開,建議他們練習把東西混合起來,例如花半小時複習歷史小測,做一下數學家課,再回到歷史上。儘管切換課題可能令我們當下忘記部分內容,但長遠而言這更加成效卓著。

帶著樂觀和鼓勵,
Bob

關於作者

Robert A. Bjork 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系的特聘研究教授。
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


  • 認識正向教育更多

  • 對我個人生活有啟發

  • 對我教養孩子有幫助

  • 對我的教學工作有提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