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我們邀請了Michael Baratta為大家分享他的「一週小貼士」。
我們的女兒沒有選擇就讀鄰近的學校,她選擇了一所位於城市另一端、以嚴謹學術著稱的學校,當地人稱之為「愛做功課孩子的學校」。對女兒來說,做功課更多像是一個概念,而非一種實踐。但是,會可能出現什麼差錯呢?
現實給予我們沉重的打擊。功課排山倒海,並持續成為家庭衝突的源頭。女兒的成績一落千丈,她認為老師們「不公平」,並將個人的失敗歸因於自己不夠聰明。轉學一年後,她確信自己會一路失敗下去,而她對此感到無能為力。
人們如何決定自己能夠克服逆境?研究表明,我們不是學會感到無助。反之,事實似乎恰好相反︰當我們的行動帶來成功時,我們便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。
在實踐中,這代表當你失敗時,你應該細察你做了(或沒做)什麼因而導致失敗。這個過程會深深塑造你的信念︰你能夠影響結果。
女兒因玩滑雪板而扭傷了手腕,那天晚飯時她再一次嚷著︰「我要轉校!我不像其他學霸那樣聰明。」
我反駁道︰「想想你學習滑雪板時所犯的一切錯誤及忍受過的所有跌跌踫踫。當中並不容易,你會不斷調整自己的技術,有些奏效,有些卻不行。但是,滑雪板小達人,看看你現在的成果。」
那天晚上的對話,對為人父母的我們來說是一個轉捩點。我和妻子意識到,我們幫助女兒應對學習困難的方法過於注重灌輸良好的習慣(每晚完成作業),反而在培養認知方面有所不足(「我成績不好,是因為我溫習不足或是沒有尋求協助。」)
女兒的思維並沒有在一夜間改變,但漸漸地,她的想法發生了變化,她選擇留在那所學校。雖然成績差的情況仍會出現,但她現在會將之歸因於自己的行為,而不是她的能力。
不要認為有些人天生具抗逆力(resilient),而其他人則不然。
務要幫助年輕人反思挫敗和成功背後的原因。當他們面臨逆境時,問問他們︰「從前對你來說有效的方法,現在有哪些用得著?」當他們成功時,與他們一起慶祝,並檢示能帶來這美好結果的原因。隨著時間過去,他們將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,至於挫折,無論大小都變得不再那麼可怕。
帶著抗逆力和感恩,
Michael
Michael Baratta
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(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)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助理教授。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