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 top

仁慈

旨在幫助別人的行為或言語

內心的強項

「無論何時都要仁慈,這總是有可能做到的。」

—  達賴喇嘛

什麼是仁慈?

仁慈是旨在幫助別人的行為或言語。

為何仁慈如此重要?

當你善待他人的時候,結果往往是互惠互利的。那些細小而思慮周全的行為,好像與別人分享,幫助、傾聽或教導他人,可以改變別人對你、以及你對自己的看法。當大家鼓勵孩子以良善待人時,朋輩會希望花更多時間與他們相處。仁慈不但能夠鞏固社交關係,還能展示出你的選擇具有影響力,並且你具有重要的技能(例如交友能力)。簡而言之,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。

自我評估

想一下自己,以下有幾項是真確的?

  • 我留意別人想要或需要些什麼,試圖找出我如何能提供協助。
  • 我會不辭勞苦幫助別人,發聲支持他們,分享我所擁有的事物,或在他們需要朋友時細心聆聽。
  • 為了待人以善,我會有意作出小小犧牲,例如多花幾分鐘做額外的家務,或即使在沒有心情時,仍會聆聽別人的故事。
  • 我會嘗試考慮我的行為對別人有多大意義,而非別人為我帶來多大的負擔。

我可以怎樣鼓勵他人活出仁慈?

以身作則。幫助他人時,你可以談論一下為什麼你會這樣做。嘗試包含觸發行為的提示和你預期的結果︰「我留意到因為今天是星期一,你們看起來有點情緒低落,所以我決定給全班額外五分鐘的自由時間,讓你與身邊的人聊聊天。我希望這能幫助你們感到更加清醒和對上課更感興趣。」可以指出你對別人的觀察,並集思廣益想出可以做的事情。「我注意到家裡亂七八糟時,祖母會不高興,你認為我可以做點什麼來幫助她?」

多加頌揚。當你注意到善行時,嘗試清晰地表明該行為何以是仁慈的。「我看到你讓座給那位老先生,你選擇站立讓他可以安坐,這真是非常貼心。我相信你的幫助已讓他可以休息一會。」與你身邊的年輕人一起成為「仁慈的偵探」,時刻警覺,留意別人的需要或渴求。

致力實踐。制定「如果___,那麼___」的計劃,這樣可以幫助養成習慣。例如︰「如果有人跟在我後面進門,那麼我便會為他們開門。」規劃一下在未來遇到的情況下該怎樣做,當情況出現時,便能讓決策更順應而生。

關於作者

茱莉亞.雷福德(Julia Revord)擁有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博士學位,現為一名以人為本的設計研究員。

索尼婭.柳博米爾斯基(Sonja Lyubomirsky)是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心理學傑出教授,她同時是這一生的幸福計劃The How of Happiness;或譯作《幸福有方法》)》幸福的神話The Myth of Happiness)》的作者。
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


  • 認識正向教育更多

  • 對我個人生活有啟發

  • 對我教養孩子有幫助

  • 對我的教學工作有提醒

Tips

風格與內涵
協助老師打造夢想的教室
 
與陌生人交談
短暫的互動能讓人擁有燦爛的一天——包括自己
 
拔出尖刺、除去不快
青少年並非存心不友善
 
更好地在一起
我們對仁慈有什麼誤解
 
認識自己
價值觀就是你的指南針
 
從孩子的眼睛看世界
同理心能克服偏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