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 top

更好地在一起

Better Together

我們對仁慈有什麼誤解

What we get wrong about kindness

2023年2月12日 | 仁慈

更好地在一起

Jamil Zaki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副教授,著有《The War for Kindness》一書。他為大家講解了家長和老師對仁慈應具備哪些知識。以下是當中的重點︰

仁慈究竟是什麼?為何它如此重要?

仁慈是指你所做的任何行為,並不僅為了幫助自己,還為了改善別人的福祉(well-being)。這可以包括雙方互惠互利的合作行為,例如一起開發一個項目。仁慈還可以包括利他主義,即是你幫助了別人而不從中獲益,例如向慈善機構捐款。或是,在更極端的情況下,一名士兵為戰友犧牲了自己的性命。

為何仁慈如此重要?我會說,人類作為單一的物種,並不是那麼非同凡響的。如果我們必須獨自完成一切,根本就無法生存。我們所作的之所以特別,是因為我們會共同合作,而這種協作的文化與彼此間的情誼,是建基於我們願意在別人需要幫助時支持及滿足他們,而不僅只是為了自己的需求。

你認為人們對同理心和仁慈有什麼誤解?

很多人會認為仁慈是你為別人做、而基本上會傷害到自己的事情,而且以善良的方式行事並沒有任何好處。這幾乎就好像人們認為仁慈是零和遊戲——為了讓別人快樂,我需要犧牲自己。然而好消息是,仁慈並不是你赢我輸的遊戲。當你給予時,你也往往會得到回報。

幫助孩子練習同理心,父母和老師可以做最簡單的事情是什麼?

大人可以做的一件事,就是用行為來樹立榜樣,以身作則是十分重要的。我聽過一些父母說他們鼓勵孩子要有同理心,但後來我問在孩子面前,他們是如何表現出同理心呢?他們腦海裡卻一片空白。

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,我們獎勵孩子所謂何事。許多人告訴我他們認為同理心很重要,但他們之所以讚賞孩子,很多時是因為孩子個人的成功。相反,我們可以更關注孩子為彼此所做的事情。在一天結束前,不僅要問孩子「你那次考試表現如何?」,還要問「你今天如何幫助了別人?」

你的孩子可能會指出,有時別人實際上並不太友善。家長應該如何回應?

當孩子告訴我有人對他不友善,我絕對會相信他。但我認為同樣重要的是要問問他,這是否代表你同班的同學整體都不友善呢?這是否代表這個世界都不友善呢?他可能會回答說不。

我們很容易把那些不友善行為的具體例子記存心裡,並對這些記憶特別深刻。但是,如果他們更仔細地環顧四周,我敢肯定周遭有很多非常重視仁慈的人,並且願意為他們伸出援手。

有時孩子可能會自我中心,這是否代表他們缺乏同理心?

絕對不是。同理心是會隨著你所處的情況而起伏不定的。如果你感到壓力,就很難產生同理心。如果你感到孤獨,也很難產生同理心。所以我們最不渴望去做的,就是對表現出缺乏同理心的人缺乏同理心。

你總會想了解箇中原因。如果一個孩子的行為看似不太有同理心,那麼是什麼導致這種行為呢?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會發現,看似冷漠甚至殘酷的行為背後,藏著很多痛苦或不確定性。我們就這一點深入探究,可能會發現起初並沒有立即顯露的同理心來。

最近了解到有哪些關於同理心的東西讓你感到驚訝?

我發現到人們彼此間往往低估了對方。我和同事在學校、公司、全國代表性的樣本中詢問研究對象︰你具有多少同理心?你認為大多數人具有多少同理心?

結果顯示,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。真實的答案和真正的平均值,兩者均顯示出在這些社群當中具有非常高的同理心。然而人們認知的平均值,卻顯示出低的同情心。所以我們實際上對彼此關心的程度,要比我們所認為的要高得多。

我希望人們知道大家低估了身邊的人,大家的社區可能比大家所意識到的要友善得多。如果知道這一點,大家就會更願意在別人面前展露自己脆弱的一面,對彼此更加坦誠相待,並且也許感受到安全去表達自己的同理心。因為,這些情況較他們想像的其實更普遍。

北山堂團隊想知道: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有甚麼得著嗎?


  • 認識正向教育更多

  • 對我個人生活有啟發

  • 對我教養孩子有幫助

  • 對我的教學工作有提醒